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

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 我 先問各位這個問題: 『崩壞』是什麼意思? (你大概可以說得出來) 『崩』是什麼意思? 『壞』是什麼意思? (可能有點掙扎了) 『真空』是什麼意思? 『真』、『空』個是什麼意思? (「真」這個就真的難了 … 那,「不假」是什麼意思?) 你可能會去 查 中文字典,也可能不會去 查 ,不過你大致上是『大概』、『應該』、『可能』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的,因為你是可以用母語簡單、直覺地概述這些詞、字,只是內容無法描述的跟字典上的那樣那麼精準而已。 那麼,我好奇的請各位思考一下: 『我們當初是怎麼從「完全不知道」, 到「大概知道」這樣的程度的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對這世界的認知過程 (註一) ,而這過程也同時是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多數是指我們的母語)。只是我們當時是嬰兒,我們是不知道的。 從嬰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認知這個世界,我們看到週遭事物、聽到周遭的聲音 ; 看到父母、聽到父母的聲音,我們漸漸區分出什麼對嬰兒的生存是好的,什麼是有危害到生存的,慢慢的我們對聲音愈來愈敏銳,開始可以區分出什麼類的聲音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然後,愈來愈細膩,我們對聲音的詮釋也愈來愈多變,而這些過程都是嬰兒們自己對這個世界在做詮釋,他們不是解讀字典上的定義也不是被父母告知定義,嬰兒是自己在解讀這個世界的定義。 慢慢地,進入一歲之後,他們開始玩弄(探索)這些初步的理解,透過玩耍的過程加入這些聲音的套用,他們開始有著大人們語言的雛型,這個階段我們常常說小嬰兒在呀呀學語,但他們並不是在「學」語言,而是在「運用」他們對這世界的認知,「練習」他們對這世界的詮釋。慢慢的在跟大人的互動中,他們逐漸的修飾、精鍊對所有事物的理解,接著再透過更多互動(語言的聲音是其中一種),他們愈來愈理解這世界的一切。 我舉個例子。 當你拿張椅子讓嬰兒坐在上面的時候,你對著嬰兒說:「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