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一些建議 給想要擁有英文能力的人

圖片
  一些建議 給想要擁有英文能力的人     台 語我們是怎麼學會的?   沒有,從來沒有刻意去學過台語! 但是,很神奇的事情是,我們竟然沒有特別去學,但卻多少都聽得懂,也多少可以來上幾句基本的溝通句子。疑?怎麼回事?     語言是我們的生物本能! 不論母語或是第二語言或是外語, 語言都是我們的生物本能!     在台灣,北部的主要語言是國語,在中南部則是台語居多。在台灣這塊小島上,不管是國語還是台語 (註一) 多少都是每個國民共通的語言,差別上就只是在生活的空間裡是不是 主要的 運用語言而已。當你生活裡,也就是你每天無時無刻,都是在使用某種主要語言來『思考』與『溝通』時,你根本就沒必要特意地去學習這個語言,甚至是這個語言的知識,因為這個語言就是你的生活了!     但英文並不是我們的生活!     老實說,這是很莫名其妙的一件事情。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學」英文,但生活中卻都沒有在用,這種思考,換成「西批值」而言,根本是賠本生意,怎麼會有人一直在幹這種傻事?(在學學生們請舉手 ……)     英文,不用刻意去學!   英文是個語言,等於台語。台語也是個語言啊,不是嗎?所以沒有刻意學過台語,等於不用刻意去學英語。這邏輯應該很簡單才是,但我們「英文的學習制約」 ……… 制約就像是讓你已經習慣一個行為,或是一套行為、一套思考等等,然後,只要有一個啟動觸發,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動作,不會問為什麼,也不會懷疑,因為已經視為裡所當然的了。例如,汪汪在被制約後,一聽到鈴聲就會不自主的流口水,但事實上在他眼前是沒有東西可以吃的。     我們的英文學習制約已經捆綁我們二三十年了,這個制約把我們封閉了這麼多年,我們始終逃不過「書本知識的傳遞學習」,也就是,有個簡報者,照著書上的內容分析講解,然後一堆符號(英文單字),要大家慢慢花時間背下來,而這過程中幾乎沒有外語的互動,有的話,也就是所謂的「會話課」,但很慘的是最多也只是 60 分鐘,而且還不是所有時間都在讓你互動 (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縮水成 50 還是 45 分...

用中文學英文

圖片
  用中文學英文       …… 我們不用中文學,不然我們是要用俄羅斯文學英文嗎?     Ok, people! What color is it? It’s easy. It’s yellow. Alright. How about this one? What color is it? (最上方的圖片) Pink! Or bright pink? Yes. You’re pretty close. Actually you can call it pink in general. But this color is actually called, “magenta”. It’s one of the four fundamental colors in art painting and printing products. 所以老師 magenta 是什麼顏色? …… magenta is this. This is the color of magenta. 喔喔,懂了。那中文是什麼? ………… ………… 「洋紅色」 阿 ……… 完全懂了!           我 曾經在遊玩海族館的時候,聽見另一位台灣遊客好奇的說出 “What is Walrus?” 說完之後,走在前方的一位大陸遊客竟熱情的回過頭來說:「海象」!是海象的意思。這個經驗至今我還印象深刻。     我當時在想,如果今天這位台灣遊客問的是「海象是什麼東西?」(中文),不知道這位大陸遊客回過頭來會怎麼跟他解釋?(各位讀者,不坊你也試試看,解釋一下什麼是海象。我相信,你在怎麼解釋都不會跟他說「海象就是 walrus 」 ………)     我們一直以來學習英文(外文)的方式都是這樣的,中文翻譯、中文解釋、中文理解 ……… 在認識字詞的過程中,有時候介紹的老師會努力地用簡單的英文介紹,但如果遇到很尷尬的字詞時,就算已經解釋了老半天,眼看光介紹個字就已經吃掉大半時間了,老師與學生實在是不得以就轉換成我們的母語介紹,瞬間學生都懂了...

難道我的方法就是王道?

圖片
  難道我的方法就是王道?     我 非常不喜歡這些廣告詞: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用錯方法 ……… ; 用對方法可以讓你在短期間內 ……… ; 這堂課有別於其他你所見過的 ………」。     我要說,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在學習外語,你只要有付出就一定都有收穫,而且神奇的是,只要堅持長久,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就會啟動你意想不到的學習機制。我們剛好中文就有一個成語可以貼切地描述這個機制:「熟能生巧」。例如,你研讀考試題目(多益、托福、雅思等),檢討與練習並規劃時間「背」單字,接著做很多的模擬考試,很自然的你的分數就一定會反映在成績上。又例如你要應付外賓來訪,必須設計一個迎接活動,所以你著手開始蒐集資料、準備簡報、練習社交對話等 ………,當你投入的時間多了,不論「念稿簡報」還是對活動事件的「掌握」,你都一定會變得更純熟的,因為,這是大腦的生存機制:『學習』(適應性)。所以,當你丟什麼給大腦(這一大片擠在頭顱裡的小灰皮),大腦就會很快地學起來。那些不想要學英文的,你的大腦就會很快地啟動「排斥」的機制,白話說就是「學會不想學」這樣的意思,而且還會愈「熟能生巧」。     學習英文,現在很多潮流都已從早期的書本學習轉向多媒體數位應用了(這是時代必然),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玻璃式」的學習系列。剛剛說過了大腦的學習力量,「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在一件事情上,那你就會慢慢學得這件事情」。所以當你花很多時間在看影片學英文時,那你就會學到「看影片學英文」這件事情。什麼意思?就是你會變得很會「看影片學英文」。(我不是在開玩笑,容我進一步解釋)意思就是你會變得很敏銳對於「看影片」來「學英文」這件事情,也就是你不但會愈來愈習慣影片裡的所有一切,包括影片呈現給你的影像與聲音,例如影片裡課程的內容與設計、課堂的練習(發音、跟讀等等),不但對這些內容你會愈來愈熟悉之外,甚至對影片的品質與設計格局都可以細數家珍,也就是說你會愈來愈熟悉這個教材以及這個配方。     你的確是在「學習英文」, 但僅僅存在於「看影片學英文」的這個層面上。     其實,這樣的學習方式,跟早期傳統的學習方式是一樣的。書本變成了會...

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

圖片
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   我 先問各位這個問題:   『崩壞』是什麼意思? (你大概可以說得出來)   『崩』是什麼意思? 『壞』是什麼意思? (可能有點掙扎了)   『真空』是什麼意思? 『真』、『空』個是什麼意思? (「真」這個就真的難了 … 那,「不假」是什麼意思?)     你可能會去 查 中文字典,也可能不會去 查 ,不過你大致上是『大概』、『應該』、『可能』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的,因為你是可以用母語簡單、直覺地概述這些詞、字,只是內容無法描述的跟字典上的那樣那麼精準而已。     那麼,我好奇的請各位思考一下:       『我們當初是怎麼從「完全不知道」, 到「大概知道」這樣的程度的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對這世界的認知過程 (註一) ,而這過程也同時是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多數是指我們的母語)。只是我們當時是嬰兒,我們是不知道的。     從嬰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認知這個世界,我們看到週遭事物、聽到周遭的聲音 ; 看到父母、聽到父母的聲音,我們漸漸區分出什麼對嬰兒的生存是好的,什麼是有危害到生存的,慢慢的我們對聲音愈來愈敏銳,開始可以區分出什麼類的聲音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然後,愈來愈細膩,我們對聲音的詮釋也愈來愈多變,而這些過程都是 嬰兒們自己對這個世界在做詮釋,他們不是解讀字典上的定義也不是被父母告知定義,『嬰兒是自己在解讀這個世界的定義』。     慢慢地,進入一歲之後,他們開始玩弄(探索)這些初步的理解,透過玩耍的過程加入這些聲音的套用,他們開始有著大人們語言的雛型,這個階段我們常常說小嬰兒在呀呀學語,但他們並不是在「學」語言,而是在「運用」他們對這世界的認知,「練習」他們對這世界的詮釋。慢慢的在跟大人的互動中,他們逐漸的修飾、精鍊對所有事物的理解,接著再透過更多互動(語言的聲音是其中一種),他們愈來愈理解這世界的一切。     我舉個例子。 當你拿張椅子讓嬰兒坐在上面的時候,你對著嬰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