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

圖片
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   我 先問各位這個問題:   『崩壞』是什麼意思? (你大概可以說得出來)   『崩』是什麼意思? 『壞』是什麼意思? (可能有點掙扎了)   『真空』是什麼意思? 『真』、『空』個是什麼意思? (「真」這個就真的難了 … 那,「不假」是什麼意思?)     你可能會去 查 中文字典,也可能不會去 查 ,不過你大致上是『大概』、『應該』、『可能』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的,因為你是可以用母語簡單、直覺地概述這些詞、字,只是內容無法描述的跟字典上的那樣那麼精準而已。     那麼,我好奇的請各位思考一下:       『我們當初是怎麼從「完全不知道」, 到「大概知道」這樣的程度的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對這世界的認知過程 (註一) ,而這過程也同時是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多數是指我們的母語)。只是我們當時是嬰兒,我們是不知道的。     從嬰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認知這個世界,我們看到週遭事物、聽到周遭的聲音 ; 看到父母、聽到父母的聲音,我們漸漸區分出什麼對嬰兒的生存是好的,什麼是有危害到生存的,慢慢的我們對聲音愈來愈敏銳,開始可以區分出什麼類的聲音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然後,愈來愈細膩,我們對聲音的詮釋也愈來愈多變,而這些過程都是嬰兒們自己對這個世界在做詮釋,他們不是解讀字典上的定義也不是被父母告知定義,嬰兒是自己在解讀這個世界的定義。     慢慢地,進入一歲之後,他們開始玩弄(探索)這些初步的理解,透過玩耍的過程加入這些聲音的套用,他們開始有著大人們語言的雛型,這個階段我們常常說小嬰兒在呀呀學語,但他們並不是在「學」語言,而是在「運用」他們對這世界的認知,「練習」他們對這世界的詮釋。慢慢的在跟大人的互動中,他們逐漸的修飾、精鍊對所有事物的理解,接著再透過更多互動(語言的聲音是其中一種),他們愈來愈理解這世界的一切。     我舉個例子。 當你拿張椅子讓嬰兒坐在上面的時候,你對著嬰兒說:「坐好...

一切都是「速成」惹得禍?!

圖片
  一切都是「速成」惹得禍?!     #$##^”/   上 面這個是一個字,他的意思是「好吃」,表形容詞之意。然後是這樣念的 「………」。這個字,除了可以表示好吃之外,也同時可以用來表達「吃得津津有味」的意思,也就是一個動作,動詞之意。例如以下這個例子 ……… 。然後記得,第三人稱單數要服用 ”/” ,過去式則是規則變化,字首前要加上 ”@” 所以就是 “ @ #$##^” 。我們 再 來發音念一次 「…………」。     這樣介紹很清楚,我們只要稍微花些時間理解一下這個字  #$##^” ,剩下的就是把這個字「背」起來了。然後日積月累,我們的單字量就會漸漸堆疊起來,之後在加上句型文法的理解與套用,逐漸地這個語言的結構就會內化進入我們的腦袋,我們就會愈用愈清楚、愈來愈純熟,這將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這個語言。     當我們把語言視為一門「學科」(或是知識)在教學的時候,語言的習得過程,它的階段本質就被改變了。各位可以在看一下上述的例子,這整個介紹的過程,外語的含量只出現零星幾次( #$##^”/ ),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使用母語(中文)在介紹這個外語。也就是說,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文的使用比例是相當高的,所以說你其實是在大量使用你的中文,你練習到最多的比例,是你的中文。       不過我們想想,當你要有效率地介紹一門學問或是知識,要傳遞這些訊息給對方的時候,請問你不用中文介紹,難道是要直接用外語介紹嗎?這樣根本就行不通,簡直荒唐,學不到什麼東西的。所以我們才需要所謂的「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外語知識」來教、來引導,就跟我們學ㄅㄆㄇㄈ的進程一樣,不是嗎?   這樣理解確實也沒有錯。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是幼稚園老師帶領著我們念讀、跟讀。我們照著老師盡力模仿著發音,一樣畫葫蘆的描繪出字的形體,邊學也邊玩(時不時還要學會團體合作、領導能力、獨自任務等挑戰),然後下班回家吃飯,隔天又再遊玩一天。   接著自然的到了國小階段,中文學習變成了「國語課程」,這時中文正式地進入了另一階段,成為了一門專業的課程。我們開始爆發式的被教好多詞彙與好多中文結構用語,文章選讀,精闢...

英文都是怎麼教的?

圖片
英文都是怎麼教的?     有 個 小泰山,從小就反骨不喜歡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往往是個讓人又愛又頭痛的人物。有天在山區小路上遇見了一位當地的農夫,這農夫正努力拉著自己的菜車沿著蜿蜒的小路要下山到小鎮的市集去。小泰山不免好奇便出口詢問農夫:「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下山啊?」農夫回:「這條路是我們通往市集的道路,我們村里大大小小不管是什麼事,要去市集都是走這條路的 ; 走了一輩子了,我爸是這樣走,我爸的爸也是這樣走 ……… 慢慢走就好,最慢一二天就到了。」   小泰山說:「為什麼不往上面走?上面翻過那座小山,後面有條更大的道路,可以很快就抵達「羅馬城市集」喔。」農夫說:「小泰山,我們都是這樣走的,而且上面都是雜草樹林我看到是沒有什麼路,且還要翻過那座小山多累人啊,下山都來不急了怎麼還會走反路呢?在說翻過小山就不知道要多久時間了,最後能不能到的了我們的市集誰知道啊?羅馬城什麼的太遙遠了。」   小泰山聽完點點頭,心想:「你這些東西在羅馬城應該很快就賣完了,不過乾脆也去看看他說的小市集好了」。說罷,小泰山便問:「你要去的那個市集有賣冰淇淋嗎?」農夫納悶的說:「什麼是冰淇淋?」     ……… 我們不知道農夫下山去市集的目的是什麼?是走路下山當健身還是去市集做生意?又或是他的父親是這樣做,所以他也就跟著這樣做?總之,我們不知道,小泰山也不知道。但有件事情,是我們都確定的:去市集的這條路肯定不輕鬆。     你或許從沒有想過,在台灣為什麼英文要這樣學?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教?(其實不只是台灣而已,幾乎所有國家多數都是這樣的)     我們上課的時候一定需要有「書面材料」(譬喻啦,不一定要書,任何可以讓我們閱讀的媒介都可以),在教科書上會有清楚的英文字句,優美的圖片(現在已經進化到數位互動的媒體界面了),但本質還是一樣,我們一定可以「看得到」文字訊息。老師會念、會播放英文讓我們聽。隨著手上的教科書各個單元的安排(愈來愈難、愈來愈複雜 ),我們便開始單元的「教課」!   這過程中,老師要確定學生們都「懂」、都「知道」在教什麼,學生也想要知道教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在這情況下,老師不僅會用簡單的英文描述目標文法或是詞彙,甚至最後直接開大絕『直接用中文告知意思』,因為用中文我們幾乎是瞬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