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都是怎麼教的?

英文都是怎麼教的?

 


 小泰山,從小就反骨不喜歡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往往是個讓人又愛又頭痛的人物。有天在山區小路上遇見了一位當地的農夫,這農夫正努力拉著自己的菜車沿著蜿蜒的小路要下山到小鎮的市集去。小泰山不免好奇便出口詢問農夫:「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下山啊?」農夫回:「這條路是我們通往市集的道路,我們村里大大小小不管是什麼事,要去市集都是走這條路的; 走了一輩子了,我爸是這樣走,我爸的爸也是這樣走 ……… 慢慢走就好,最慢一二天就到了。」

 

小泰山說:「為什麼不往上面走?上面翻過那座小山,後面有條更大的道路,可以很快就抵達「羅馬城市集」喔。」農夫說:「小泰山,我們都是這樣走的,而且上面都是雜草樹林我看到是沒有什麼路,且還要翻過那座小山多累人啊,下山都來不急了怎麼還會走反路呢?在說翻過小山就不知道要多久時間了,最後能不能到的了我們的市集誰知道啊?羅馬城什麼的太遙遠了。」

 

小泰山聽完點點頭,心想:「你這些東西在羅馬城應該很快就賣完了,不過乾脆也去看看他說的小市集好了」。說罷,小泰山便問:「你要去的那個市集有賣冰淇淋嗎?」農夫納悶的說:「什麼是冰淇淋?」

 

 

………

我們不知道農夫下山去市集的目的是什麼?是走路下山當健身還是去市集做生意?又或是他的父親是這樣做,所以他也就跟著這樣做?總之,我們不知道,小泰山也不知道。但有件事情,是我們都確定的:去市集的這條路肯定不輕鬆。

 

 

你或許從沒有想過,在台灣為什麼英文要這樣學?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教?(其實不只是台灣而已,幾乎所有國家多數都是這樣的)

 

 

我們上課的時候一定需要有「書面材料」(譬喻啦,不一定要書,任何可以讓我們閱讀的媒介都可以),在教科書上會有清楚的英文字句,優美的圖片(現在已經進化到數位互動的媒體界面了),但本質還是一樣,我們一定可以「看得到」文字訊息。老師會念、會播放英文讓我們聽。隨著手上的教科書各個單元的安排(愈來愈難、愈來愈複雜

),我們便開始單元的「教課」!

 

這過程中,老師要確定學生們都「懂」、都「知道」在教什麼,學生也想要知道教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在這情況下,老師不僅會用簡單的英文描述目標文法或是詞彙,甚至最後直接開大絕『直接用中文告知意思』,因為用中文我們幾乎是瞬間理解意思是什麼的。例如:

 

 

The heavy rain caused the complete obliteration of the footprints in the mud.

 

 

教課書上鎖定了這個單字 obliteration ,很明顯地這個字是這堂課的主要單字,所以老師很努力的解釋這個字的意思,可能用很簡單的英文解讀幾次,但學生還是似懂非懂,於是老師就把這個字的中文意思 「…」 告知學生,接著再念一次,然後要確定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於是便用中文再把這句話的意思翻譯一遍!學生懂了,老師完成教學了。

 

 

我上一代是這樣在教的,我的上上一代也是這樣在教的,然後我們的這一代 ……… 也是這樣在教(註一)。

 

 

為什麼教英文是這個樣子?我們把英文這個語言視為一個課目(一門「學問」,是個「能力」同時也是「技術」也是「工具」)。而就是因為要「學」,所以我們衍生出了「教」的這個學問,我們研究出來了英文語言上的知識內容,也就是句型、文法、公式(還有非常非常多其他),單字詞彙也盡可能的找到對應的中文等意字(這在對譯時非常有效)。所以這個「教」的內容就幾乎是英文上的知識內容(以及相對應的技巧)。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在傳遞英文的知識內容

所以我們所學到的也就一直都是這些知識內容(註二)

 

 

我們都是這樣在教英文、學英文,這條「道路」似乎就是如此,而除了我們一直認定「英文的學習方式就是如此」這樣的認知之外,還有另一個因素更是進一步鞏固了這樣的思考:這樣所教、所學到的英文知識內容是

 

 

可以「量化」、可以「驗收」、可以「堆疊」的。

 

 

 

「量化」可以讓我們清楚知道我們正在學什麼,有範圍可以掌握,方向清楚,進一步讓我們學得安心; 「驗收」讓我們透過考試知道我們懂了多少,什麼熟、什麼還不熟,自己的程度在那,強項、弱項,所以我們可以更清楚知道該怎麼努力; 「堆疊」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知識存量只要繼續努力付出就可以成長,例如背單字的累加就是如此。而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們還真的看到了所謂的「成果」。

 

 

所以這個學習文化,一直是這樣,久而久之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漸漸開始沒有人質疑了,而更多的是,我們皆以這樣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定的基礎,在「教」的學問裡發展出更多教法與技巧,但我們看到的結果,卻一直是山下的小城鎮而已(註三)。

 

 

 

我們回顧一下剛才小故事裡的農夫。我們不知道農夫這麼辛苦的下山去市集的目的是什麼,就如同我們不知道別人學英文的目的是什麼?甚至很有可能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學英文。是因為從小這就是一們學科,不得不學?還是生活中我們一直受到市場上的訊息影響(補習班產業),工作需要具備英文能力,因為職涯發展,因為工作需求?還是學英文是多數人的活動?

 

 

我不知道你的目的是什麼?但我們已經觀察到,英文知識的學習讓我們在考試的總體表現上非常優異,讓我們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讀與寫的能力,但我們反而更需要的瞬間聽與說的這兩塊,卻始終讓很多學習者感到挫折(尤其是說)。是我們下山的這條道路上,我們還需要在更努力些嗎?還是,我們想要的「冰淇淋」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山下的市集裡?

 

 

 

想不想要去羅馬城的市集看看?往山上爬上去的路會更辛苦,過程多久甚至不知道,但唯一知道的是,往山下走得這條道路依舊只能讓我們抵達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地方。

 

下篇文章我們在一起來探險吧!

 

 

 

 

 

(註一:我們一直以來就對人類有語言的能力感到好奇)

 

(註二:為什麼我們接受這套方法(知識傳遞、知識吸收)?因為這樣的方式非常的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馬上就可以有答案。把句型剝開後,講解各部件的功能與關係,接著套用詞彙你就可以得出千變萬化的語意內容,而中文翻譯又讓我們更加確認所學到的知識。只要灌入的文法句型數量足夠後,在破解「背單字」這回事,這個語言就可以拿到手了。而又在加上我們的學習時間有限(一週僅三四個小時),在有限的時間內,這樣的資料傳輸老實說是務實的,而且還真的有效果。

 

不過如果你仔細思考,這樣的運作機制像什麼?像極了我們發明出來的電腦程式。這套邏輯運用在程式上,非常的正確。AI 的語言運作模型就是這麼回事,只是更複雜千萬倍。但我們的大腦不是電腦,為什麼在學習語言這部份,我們卻一直把大腦當電腦一樣的輸入資料呢?)

 

(註三:我並不認為目前這樣的主流學習方式不好,這樣的學習方式確實有它「速成」的效果,但這種學習方式所帶來的速成效果最多也只能達到「知識層面」上的成長,就算再有進步也只會是在這層面上; 就跟故事裡的下山道路一樣,你在怎麼努力,這條路就是帶領你到那個目的地,它就是這個方向(這是地理,也是科學)。)

 

 

 

Shalliker Slk. 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什麼是"A deal breaker"???

什麼是「Be my guest」???

"逆轉勝"英文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