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速成」惹得禍?!

 

一切都是「速成」惹得禍!

 






 #$##^”/

 

面這個是一個字,他的意思是「好吃」,表形容詞之意。然後是這樣念的 「………」。這個字,除了可以表示好吃之外,也同時可以用來表達「吃得津津有味」的意思,也就是一個動作,動詞之意。例如以下這個例子 ……… 。然後記得,第三人稱單數要服用”/”,過去式則是規則變化,字首前要加上”@”所以就是 #$##^”。我們來發音念一次 「…………」。

 

 

這樣介紹很清楚,我們只要稍微花些時間理解一下這個字 #$##^”,剩下的就是把這個字「背」起來了。然後日積月累,我們的單字量就會漸漸堆疊起來,之後在加上句型文法的理解與套用,逐漸地這個語言的結構就會內化進入我們的腦袋,我們就會愈用愈清楚、愈來愈純熟,這將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這個語言。

 

 

當我們把語言視為一門「學科」(或是知識)在教學的時候,語言的習得過程,它的階段本質就被改變了。各位可以在看一下上述的例子,這整個介紹的過程,外語的含量只出現零星幾次(#$##^”/),但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使用母語(中文)在介紹這個外語。也就是說,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文的使用比例是相當高的,所以說你其實是在大量使用你的中文,你練習到最多的比例,是你的中文。

 

 

 

不過我們想想,當你要有效率地介紹一門學問或是知識,要傳遞這些訊息給對方的時候,請問你不用中文介紹,難道是要直接用外語介紹嗎?這樣根本就行不通,簡直荒唐,學不到什麼東西的。所以我們才需要所謂的「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外語知識」來教、來引導,就跟我們學ㄅㄆㄇㄈ的進程一樣,不是嗎?

 

這樣理解確實也沒有錯。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是幼稚園老師帶領著我們念讀、跟讀。我們照著老師盡力模仿著發音,一樣畫葫蘆的描繪出字的形體,邊學也邊玩(時不時還要學會團體合作、領導能力、獨自任務等挑戰),然後下班回家吃飯,隔天又再遊玩一天。

 

接著自然的到了國小階段,中文學習變成了「國語課程」,這時中文正式地進入了另一階段,成為了一門專業的課程。我們開始爆發式的被教好多詞彙與好多中文結構用語,文章選讀,精闢哲理,然後,可怕的月考驗收。

 

 

我說的這麼多無非是想要表達:

 

 

語言的教育,

「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也一直以來都是有效的」。

 

 

所以,當我們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這樣的模式就自然地被奉為圭臬,做為核心課程設計的雛型。所以你的第一堂英文課,絕對是基礎的 A, B, C, D … 然後很快的就會進入到念單字、讀單字、基礎句型的介紹。接著就會進化到讀句子,甚至是生活的簡單對話,「邊聽、邊讀!

 

而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中文在介紹,在教學。

 

…………………

 

 

我們似乎都忘了在上幼稚園前,我們的語言發展階段這回事。我相信,絕對沒有一個父母會對著出生還沒滿月的嬰兒,跟它在ㄅㄆㄇㄈ… 然後,拉著它的手試著把字母寫出來的 ……… 過一二個月後,試著教它簡單的中文單字,邊念邊跟讀 ……… 然後半年後,要進入日常的對話 ………

 

 

學外語的我們早就不是嬰兒了,

怎麼會停留在嬰兒語言學習的這個思考呢?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我們已經可以表達一切、對世界已經有一定認知了,所以認為對外語的學習只是時間的投入、知識與技巧的掌握,深信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很有效率的習得,就跟學習其他的學科是一樣的道理。會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是用母語(中文)在理解這個世界、在理解這個「外語的世界」。我說得簡單些,就是:

 

 

『我們一直是用中文的認知,

然後強行地套用在英文上,

然後我們知道了意思』。

 

 

也就是說,英文就只是個外來的聲音與符號(也就是一個空殼#$##^”),然後我們用中文去建構出這個符號的意思(去填充內容)。

 

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這個樣子:

 

 

#$##^”/   = 好吃

(接著,你就是著努力地把這個符號與發音記下來而已。)

 

 

但,請問我們的母語這個詞「好吃」,你是怎麼認知的?難道你是嬰兒的時候大人跟你說,「好吃」就是 delicious,然後重複數十百次、唸了數十百次,最後你背起來了?

 

 

 

我大膽的假說,學習第二語言(外語),本質上就是『再從新一次學習「母語」的過程』。(註一)

 

 

但是,回到現實面而言,我們是不可能像嬰兒那樣可以完全再重新模擬一次語言學習的歷程的。首先,我們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都接受著外語的刺激,而且我們生活的重心早已無法把所有心力都放在語言的學習上(我們同時可還要學習很多其他的事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要素,我們其實已經具備完善可足以讓我們了解世界一切的認知能力 — 我們的母語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用中文來解讀所有一切已知跟正在學習的新知,甚至未知』,如此的認知下,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多一個新的認知系統出來!所以這些種種因素,都間接或直接地導致了我們當前的學習模式 — 語言速成學習

 

 

 

我們為什麼這麼渴望語言的速成?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花太多時間來達到我們期待的結果,但事實上,我們卻因此花了更多時間在表面的學習上,結果還不知所以然。

 

 

我們需要回歸到「語言本能的發展」,回歸到最初使的階段,嬰兒語言啟動時期的階段(註一)。我深信縱使時間不夠,但如果目標明確又加上適當的刺激次數與善用僅有的時間,縱使第二語言的習得無法跟母語的習得過程一模一樣,但至少語言本能是在初始時就再一次被徵招了,剩下的發展期各階段也才可以逐一被啟動,而後階段的知識導入教導,才可以發揮真正的效果。

 

 

 

(註一:請繼續參考『嬰兒認知的學習過程』這篇文章)

 

 

 

 

 

 

 

Shalliker Slk. 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什麼是"A deal breaker"???

什麼是「Be my guest」???

"逆轉勝"英文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