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環境只是一種狀態; 『互動』才是所有一切的根石!

圖片
環境只是一種狀態 ; 『互動』才是所有一切的根石!     我 們一直認為,學習外語,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環境」!所以,能夠出國就盡量出國 ; 能夠久待就盡可能的留在當地。如此下來,外語的能力就算不用刻意去「學」,也絕對可以跟母語人士一樣駕輕就熟。於是出國留學就成了外語學習的「捷徑」了。   有當地的時空文化做為生活背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學英文就是我們認為的快又有效果的主因。     但,出國就等於能把外語能力學好嗎?     我想你自己心中早有答案。「環境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想不想學才是問題的要點」,而當你有心想要學,又再上有環境的加持時,這時你的學習才會飛速般的躍進 ; 而當你不想學,或生活裡根本沒有必要學外文的時候,就算把你丟到環境裡,你還是一樣,十年光陰猶如十年光陰。 環境條件固然是項很重要的因素,但這項因素不是絕對的,也只有當有想要學習外語的人出現時,環境才可以發揮它原本的效果。     雖然我們早就知道這道理了,但為什麼大家還是這麼嚮往「出國唸書」、享受「國外的母語環境」?       我們可以簡單的進一步掌握所謂的母語環境是什麼意思:     母語環境對語言學習最直接的幫助就是「無時無刻」的訊息刺激。在這樣的環境裡,你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著有形與無形的訊息,無形的訊息像是文化、觀念、民俗、互動的反應等等,有形的訊息比較粗淺的說例如像是你所可以看到的影像、符號、文字,和可以聽到的聲音、音樂、語言溝通 、對方的肢體語言 等,這些都是語言學習上會登入的訊息,這些訊息不是絕對影響你語言認知的直接因素,但卻是認知過程中必須要有的東西。   好,讓我換個方式說好了。母語的環境可以提供源源不絕的練習時間,而且真實、殘忍、千變萬化。在這樣的環境裡,你沒有所謂的「下課」這種東西,也沒有把你保護的好好的標準答案,所以你的學習時間可以說是「無時無刻」,學習的環境無所不在。(而相較之下,在台灣的中文環境裡,你可以練習的時間就變得不足為談了。)   在母語環境裡,一切的語言學習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你會遇到欺凌你的人、揶揄、嘲諷...

當前主流的英文學習方式

圖片
螢幕學習世代   現 在的坊間學習方式大致上是以下如此 : 你買了課程,然後線上帳密登入後啟動課程,課程會要你 ” 一集一集 ” 的看,而課程的內容相當多元,很多變化,且最棒的是沒有時間進度限制,完全依照你的節奏走 ; 另一種是真人一對一或是一對多的即時課程。課程規劃多元,有數位教材,同樣照著規劃的進程走,課程會錄製下來好讓學生課後複習。     這個年代,主流的學習方式幾乎都已經走向數位化的應用(其影片產品的利潤當然是最好的),各家老師幾乎都在賣自媒體影音教學(這也要歸功於疫情期間加速摧生了遠距數位教育的思維),所以「螢幕英文」幾乎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學習主流。     在這樣的學習主旋律下,我不曉得大家是否有觀察到一個無形中的負面效果:     『科技雖然帶來了方便, 卻也同時帶來了「隨便」』!       在以前「傳統式」的學習環境裡,至少你人是在一個空間裡,你是被「綁住」的。所以在上課時,你必須「真的」專心(至少會有同儕互相牽制)。一方面是課程不會為你一個人再次「重播」一次,且也沒有所謂的「錄」下來讓你可以課後複習。這些條件都在無形中暗示著學生: 你要把握學習 。因此,不論如何,最起碼學習的基本投入是會有的(先不管學習的教材、老師的品質、學生的心態如何)。     我舉個例子:   今天你是在看影片上課。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專注力只有短短十機分鐘,然後我們就會開始分神(這有背後的生物機制存在,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設計的,以後在來介紹),又在加上現在短影音的轟炸早已摧毀了我們的耐心了,所以你在看影片時一定會有這樣的反應:看到沒有興趣的或是已經知道在說什麼了的時候,你會 快轉 甚至 跳過 。或是你影片才播了一下,就想看一下手機的其他訊息 ; 或是影片進行到一部分,你因為突然想到其他「很重要的」事情要去處理,所以按下暫停,學習也就暫停了。什麼時候回來繼續播放?隨自己的「時間自由」決定。     而如果是大團班上課,這更是隨性。首先,坊間的補習班對 ” 客戶 ” 而言,幾乎是沒有任何約束能力的,所以很有可能你只是掛在名單上的一個名稱,然後隨著時間到了,你開始不專心,或是「需要處理」其他事務,反正你做什麼事情,別人也看不見 ; 還有...